Search

國中的時候,我還讀不太懂村上春樹的書,但我覺得他的文字很好讀,偏愛那種翻譯書的味道。與其說我喜歡村上...

  • Share this:

國中的時候,我還讀不太懂村上春樹的書,但我覺得他的文字很好讀,偏愛那種翻譯書的味道。與其說我喜歡村上春樹的作品,不如說我愛上的是由譯者賴明珠翻譯的文字。

後來,我也愛上松浦彌太郎的散文集,他總是教人怎麼吃怎麼穿,在日本雖不怎麼知名,談日常的文章也不特別有趣,卻因為生活化,文字很容易入口,而令我愛上對方的文字。那時候我想,只要能夠像松浦彌太郎那般,用最親和的文字,寫出最平實的日常,那就足夠了。

有時候讀書不一定為了要得到一些什麼,透過別人的故事,去了解一個地方、一個國家的風俗和文化,是一件既有趣又快捷的事情。

林嵩除了是一名國文教師,還在My plus (加分誌)擔任專欄作家。一週一篇隨筆,沒有特定的主題,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因此累積了很多文字。後來因為朋友的提議,最終決定收錄數篇在其他媒體上連載的文章和在不同平台的得獎作品,連同隨筆集結成冊,從而誕生了《橫濱浪子》。

林嵩在《橫濱浪子》這本書,嵌入了自身的童年往事、包括對生活的反思、以及各個生命階段的不同課題。讓我這個沒有經歷過臺灣八十年代這段時光的外籍人士,透過林嵩的文字,看到了屬於一個世代的風情。記得以前讀村上春樹,最喜愛的,是看村上描寫他年輕時的日本。

讀林嵩的文字,有種讀翻譯書的味道。裡面收錄的52篇來自生活的掙扎,重新定義浪子的文章。林嵩說,如果生活給了你掙扎,而你卻依然一無所懼的獨行,那便是浪子。這是林嵩對於書名「浪子」一詞,給出關於「浪子」的定義。

「任何流浪都是一趟尋根之旅。流浪之所以浪漫,是因為你有家可以想念,有根可以牽掛,有回憶可以追尋。」

在《橫濱浪子》中,你會看到林嵩聊著一些與不幸有關的話題,包括他不吃肥肉的原因,也談了漁村的生活。像是小時候父親給他泡的奶粉因為沒仔細攪拌,所以會結塊,變得很難喝,繼而成為了林嵩極糟糕的童年記憶,因此抗拒所有白色的食物,如豆漿、杏仁茶、肥肉等等。這些瑣碎但日常的記錄,讓讀者倍感親切。既像是在訴說人生的日常,卻也帶有一種無奈的輕聲訴苦,與讀者之間營造出一種,就像是在聊天般的奇妙互動。

《橫濱浪子》與村上春樹那種文青咖啡店老闆式的文風相當不同,作為一名國文老師,林嵩卻一反作為一名教師的刻版印象。他運動、他健身、他拍影片,比起一名教育者,在年輕人眼中,他更接近一名YouTuber。而在《橫濱浪子》這部作品中,他將再次顛覆你的印象,以一種雖像絮絮叨叨,但卻親切風趣的口吻,就這麼談著各式各樣的話題,讓你感受到他有時自豪,有時卻又自我嫌棄的想法,以及如何看待自己人生的角度。

林嵩在《橫濱浪子》書寫盡人生的各種姿態,這些時而令人深思,時而像是生活瑣事或抱怨的隨筆,確實營造出了一種奇妙的生活感,讓人因此對林嵩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就像是與他閒聊一樣,就這麼渡過一段輕鬆的愉快時光。

縱使同樣日常,但只要換個不同角度觀看,便會發現一切未必如此日常。而這,正是你讀林嵩的《橫濱浪子》時,所會輕輕感受到的事情。

/購買鏈結貼於留言處/


Tags:

About author
出版作品 2014《找1/2顆荳蔻》 2015《咖啡杯的絮語》 2016《不能靠近的星星》 2020《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散文隔週於《東週刊》連載| Fb:angela.beatrice.ab IG:angelaxiasue
作家、編劇/著有《找1/2顆荳蔻》、《咖啡杯的絮語》、《不能靠近的星星》、《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等作品
View all posts